我的爱情观 3 —— 爱情中的情绪量化理论

在上一篇文章《我的爱情观 2 —— 用行动稳定和强化恋爱关系》中,有提到这样一段话:

就像我爱我的女朋友是100分,她爱我是80分,那我们的双向程度就是5:4,我认为这是我一直都能接受的区间,那我就真的觉得没有问题,她少一点也没有问题。我能接受的极限在7:3。但如果,差值过大,99:1,那我是不愿意的。

我把用语言描述不清的情感程度,进行了量化处理,使得表达感情更加准确,我来说说这样做的原因。

我们的大脑在接收信息时,为了便于自己的理解,会经过一次加工渲染,必须要先基于自己以往的主观意识,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读,这是每一个人不断增加新的认知的必要过程。但是,这会导致我们非常容易陷入一个陷阱 —— 正例谬误效应。

正例谬误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

回到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我的女朋友爱我比我爱她少,随着日子的推移,逐渐地我察觉到了这一点,我的心里开始没有安全感,我不确定她到底爱不爱我。如果她爱我,她为什么在很多我认为合理的时候,并没有主动想起我?如果她不爱我,那为什么有些时候又表现得真的对我很好?我拿不准,于是我向她询问。

我得到的答案是:“我爱你呀,但是没有那么爱

由于我先前已经产生了不安全感,我在不自觉的求证“她是不是不爱我”,此时,以我此刻的心情和角度,听到这句话,我会受到正例谬误效应的影响,我的关注重点会偏向于后半句话:“没有那么爱”。而听到这句话后,又会更加加重我的不安全感,我会觉得“果然还是不爱的吧”,从此陷入一个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怎么避免或者及时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呢?

她的这句回答,原本的意思只是字面意思,即:“我爱你,但爱的没有你想要的那么满,这就是我对你独一无二的爱,它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多也不少,本来就是这个分量。”我们的矛盾点在于,对于这个“分量”的多少,我的认知模糊,她用语言也似乎很难描述清楚。我会自我觉得很少,比真实情况还要少。

这时,我们可以把这个“分量”用数学方式,量化的表达出来。想象一个只有X轴正半轴的数轴,0刻度线代表着完全不爱,100代表满分的爱。我以为她对我只有50的爱,所以我才会没有安全感,我会敏感多疑。而当我把这个数轴交给她,让她来告诉我到底有多少,她的回答是80,80是我能够接受的范围,那么我就不再会多想了。

我们大家都学过这些基础的数字知识,对百分比有着更为精确的认知,用数字表达也比用纯文字表达要天然的更具有精确性、严谨性。在拿不准对方想要表达的程度时,尝试用数学模型来让表达方准确无误的说,让接收方一目了然的看,可以避免受到正例谬误效应的影响。这就是我的情绪量化理论。

这套理论受用于以下的更多场景:

在日常聊天中,如果有对于社会事件,两性关系,热点新闻等相关的讨论,-100代表极度厌恶,0代表无感,+100代表强烈支持。

在日常聊天中,如果有关于第三个人的看法和不满程度等相关讨论,0代表无感,50代表可以忍受,100代表拉黑删除断联。

在两个人的恋爱中,可以明确自己对对方的爱意程度,上文已经提到。

在两个人的恋爱中,可以明确自己为对方花费的时间占自己一天总时间的百分比重。

在两个人的恋爱中,可以明确对方在自己心里的打分情况,60及格,100满分。

在对于对方和异性的关系的容忍度方面,可以利用等级模型,如:
第1级:见面打招呼
第2级:有联系方式
第3级:偶尔的关心
第4级:经常约着打游戏
第5级:生日互送礼物
第6级:把ta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提起
第7级:单独约吃饭看电影
第8级:打个电话就会去赴约
第9级:频繁聊天发消息
第10级:喝醉了给ta打电话
你能容忍到几级?她对于你身边的异性又能容忍到几级?

基于这套量化理论,我们也可以对于自己和对方的合适程度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爱意程度、花费时间占比、互评分数、和异性的关系容忍度等等,如果两个人的答案相差过于悬殊,相差太大,那么这两个人就是不合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以上评分的差值,应该在一个合理的、双方都能接受的区间内,才可以求同存异,稳步发展。

这篇文章属于恋爱中处理矛盾时的小技巧,希望大家能够灵活的运用,使得自己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好,能够将你们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看的透彻,一目了然,解决起来才能更加的精准,而不是绕一个大圈,最后事倍功半。

作者:玉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