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C理论知识 3:交通管制、任务规划

一、交通管制概念

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简称 ATC)是确保飞行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系统。以下是空中交通管制的主要职责和组成部分:

(一)空中交通管制(ATC)的主要职责

  1. 监视、控制与指挥
    • 对飞行活动进行实时监视,确保飞行安全。
    • 控制飞行路径和高度,指挥飞机的起降和飞行。
  2. 划分管理空域
    • 将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有效管理飞行活动。
  3. 间隔管理
    • 确保飞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保持安全间隔,避免碰撞。
  4. 监视与识别
    • 识别并引导覆盖区域内的飞机,确保飞行活动有序进行。
  5. 时间标准
    • 使用协调世界时(UTC)作为统一时间标准,避免时差问题。

(二)管制部门

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由多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飞行阶段和区域。

1. 航路交通管制中心(Area Control Center,ACC)

  • 职责
    • 负责高空航路的交通管理,确保飞机在长途飞行中的安全和高效。
    • 提供飞行情报服务,协助飞机避开恶劣天气和危险区域。
  • 覆盖范围
    • 边界至距离机场 50-100 公里的范围,主要管理高空航路(通常在 6000 米以上)。
  • 特点
    • 使用雷达和通信系统对飞机进行远程监控和指挥。
    • 负责跨区域的飞行协调,确保飞机在不同管制区之间的顺畅移交。

2. 进近管制室(Approach Control)

  • 职责
    • 负责机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进近和离场飞机的管理。
    • 指挥飞机进行进近和离场程序,确保飞机安全进入和离开机场。
  • 覆盖范围
    • 通常覆盖机场周边 50-100 公里的范围,高度从地面到航路管制中心的边界。
  • 特点
    • 进近管制室的工作节奏较快,需要处理大量飞机的起降。
    • 负责与机场管制塔台的协调,确保飞机顺利进入和离开机场。

3. 机场管制塔台(Airport Control Tower)

  • 职责
    • 负责机场跑道和滑行道的直接管理。
    • 指挥飞机的起飞、降落和地面滑行。
    • 确保机场内的飞行和地面活动安全有序。
  • 覆盖范围
    • 机场跑道、滑行道和停机坪区域。
  • 特点
    • 塔台管制员通过目视和雷达监控飞机的起降。
    • 负责与地面车辆的协调,确保机场内的安全。

(三)管制部门的协同工作

  1. 飞行计划
    • 飞行员在起飞前提交飞行计划,包括航线、高度和预计飞行时间。
    • 管制部门根据飞行计划分配空域和指挥飞机。
  2. 通信与协调
    • 管制部门之间通过通信系统进行实时协调,确保飞机在不同管制区之间的顺畅移交。
  3. 安全间隔
    • 管制员通过雷达和飞行数据监控飞机的间隔,确保飞行安全。
  4. 应急处理
    • 管制部门负责处理紧急情况,如飞机故障、天气变化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二、空域及法规

(一)融合空域和隔离区域

  • 融合空域:无人机与有人驾驶航空器共享同一空域,需遵循统一的空域管理规则。
  • 隔离区域:为无人机单独划设的空域,避免与有人驾驶航空器冲突。

(二)无人机系统驾驶员的实施管理

  • 隔离空域内超视距运行:由行业协会管理。
  • 隔离空域内运行的XI级无人机:由民航局方管理。
  • 融合空域300米以下运行的XI级别无人机:需持有运动或私用驾驶员执照。
  • 融合空域300米以上运行的XI级别无人机:需持有商照。
  • 融合空域运行的XII级别无人机
    • 至少持有飞机或直升机等级的商照和仪表等级。
    • 无人机机长需持有航向运输执照。
  • I、II级别无人机系统驾驶员:无需证照管理,自行负责。

(三)最低天气标准

地形类型 作业类型 云高要求 能见度要求
丘陵、山区、高原 农业作业 云高不低于300米 能见度不小于5公里
平原 农业作业 云高不低于150米 能见度不小于5公里
广袤水域 渔业作业 云高不低于200米 能见度不小于3公里

(四)昼间任务管理标准

地形类型 起飞时间最早不早于 起飞时间最晚不晚于
山区 日出前20分钟 日落前15分钟
平原、丘陵 日出前30分钟 -

三、机场、起降场

(一)概念

1. 起落航线

  • 定义:飞机在机场附近进行起飞、着陆和复飞等操作时所遵循的飞行路径。
  • 特点
    • 一般为左航线:飞机在起落航线中通常按逆时针方向飞行,以避免与其他飞机冲突。
    • 飞行高度:一般在 300~500 米之间,具体高度视机场和飞行任务而定。
    • 等待空域:在机场附近设置的专门区域,供飞机等待起飞或着陆。等待空域的高度层距离障碍物不得低于 600 米。

2. 机场和起降场

  • 定义:供飞机起飞、着陆、滑行和停放的场地及相关设施。
  • 分类
    • 民用机场:主要供商业航班起降。
    • 军用机场:供军用飞机起降。
    • 通用机场:供通用航空飞行活动(如农林作业、飞行训练、私人飞行等)起降。
    • 临时起降场:在特殊任务或紧急情况下临时设置的起降场地。

(二)机场、起降场标志

机场和起降场的标志用于引导飞机的起飞、着陆和滑行,确保飞行安全。

  1. 跑道标志

    • 跑道中心线:白色实线,指示跑道的中心。
    • 跑道入口标志:白色矩形,指示跑道的入口位置。
    • 跑道编号:根据跑道的方向,用数字表示(如 09、27)。
  2. 滑行道标志

    • 滑行道中心线:黄色实线,指示滑行道的中心。
    • 滑行道边线:黄色虚线,指示滑行道的边界。
  3. 停机坪标志

    • 停机位标志:白色或黄色的飞机轮廓,指示飞机的停放位置。
    • 引导线:黄色虚线,引导飞机进入和离开停机位。
  4. 其他标志

    • 等待位置标志:红色和白色的“STOP”标志,指示飞机等待的位置。
    • 导航标志:如 ILS(仪表着陆系统)标志,用于引导飞机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着陆。

(三)机场灯光

机场灯光系统用于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引导飞机的起飞、着陆和滑行。

  1. 跑道灯光

    • 跑道边灯:蓝色灯光,沿跑道边缘布置,指示跑道边界。
    • 跑道中线灯:白色灯光,沿跑道中心线布置,指示跑道中心线。
    • 跑道入口灯:绿色灯光,指示跑道入口位置。
    • 跑道末端灯:红色灯光,指示跑道末端位置。
  2. 滑行道灯光

    • 滑行道边灯:蓝色灯光,沿滑行道边缘布置,指示滑行道边界。
    • 滑行道中线灯:绿色灯光,沿滑行道中心线布置,指示滑行道中心线。
  3. 停机坪灯光

    • 停机位灯光:白色或黄色灯光,指示飞机的停放位置。
  4. 导航灯光

    • 进近灯光:用于引导飞机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对准跑道。
    • PAPI(精密进近航道指示器):提供飞机下滑道的视觉引导。

(四)观察其他飞机的灯光

在飞机上观察其他飞机的灯光时,可以通过灯光的颜色判断飞机的飞行方向:

  • 右红左绿:如果看到一架飞机的右侧是红色灯光,左侧是绿色灯光,说明该飞机正朝你飞来(相向飞行)。
  • 右绿左红:如果看到一架飞机的右侧是绿色灯光,左侧是红色灯光,说明该飞机正远离你飞去(同向飞行)。

四、任务规划

(一)概念与目标

无人机任务规划是指根据无人机需要完成的任务、无人机的数量以及携带任务载荷的类型,对无人机制定飞行路线并进行任务分配。任务规划是无人机自主飞行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任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主要目标:

  1. 规划最优或次优航迹:为无人机规划出一条或多条高效的飞行路线,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2. 实现自主导航与飞行控制:通过任务规划,使无人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飞行,减少人工干预。

(二)约束条件与原则

任务规划需要考虑多种约束条件和原则,以确保飞行的安全性和任务的可行性。

1. 飞行环境限制(重点)

  • 地形与障碍物:规划时需避开高大建筑物、山脉等障碍物,确保飞行安全。
  • 气象条件:考虑风速、风向、降水等因素,避免恶劣天气对飞行的影响。
  • 禁飞区与限制区:严格遵守空域管理规定,避开机场、军事区域等禁飞区。
  • 通信覆盖范围:确保无人机在通信链路覆盖范围内,避免信号丢失。

2. 无人机物理限制(重点)

  • 最小转弯半径:无人机在转弯时需满足最小转弯半径要求,避免因转弯过急导致失速。
  • 最大俯仰角:飞行时需控制在无人机的最大俯仰角范围内,确保飞行姿态稳定。
  • 最小航迹段长度:航迹段过短可能导致无人机频繁调整姿态,增加能耗和飞行风险。
  • 最低安全飞行高度:确保无人机飞行高度高于最低安全高度,避免与地面障碍物碰撞。

3. 飞行任务要求

  • 任务区域:根据任务需求,规划覆盖任务区域的飞行路线。
  • 任务时间:考虑任务的起止时间,确保无人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 任务载荷:根据携带的载荷类型(如相机、传感器等),优化飞行路线以满足任务需求。

4. 实时性要求

  • 动态调整:任务规划需具备实时调整能力,根据飞行中的突发情况(如气象变化、障碍物出现)动态更新飞行路线。
  • 快速响应:任务规划系统需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确保无人机能够及时调整飞行状态。

(三)任务规划分类

任务规划根据时间顺序和应用场景,可分为预先规划和实时规划,两者相互补充,确保任务的高效执行。

1. 预先规划

  • 定义:在飞行任务开始前,根据任务需求和已知环境信息,通过选用合适的算法谋求最优飞行轨迹。
  • 特点
    • 全面性:考虑任务的整体需求和环境约束。
    • 精确性:通过复杂算法优化飞行路径,减少能耗和风险。
    • 适用场景:适用于任务目标明确、环境信息已知的情况。

2. 实时规划

  • 定义:在飞行过程中,根据实时环境变化(如气象变化、未知障碍物等),采用快速航迹规划算法进行动态调整。
  • 特点
    • 快速性:算法简单高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新的飞行路径。
    • 灵活性:能够实时响应突发情况,确保飞行安全。
    • 适用场景:适用于复杂动态环境,如城市低空飞行、山区飞行等。

(四)任务描述与分解

任务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任务理解、环境评估、任务分配、航迹规划、航迹优化和航迹评价等多个环节。

1. 任务理解

  • 定义:明确任务目标、任务区域、任务时间等关键信息。
  • 内容
    • 任务类型(如测绘、巡检、物流等)。
    • 任务区域的地理范围和环境特点。

2. 环境评估

  • 定义:对任务区域的地形、气象、空域限制等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 内容
    • 地形信息(如山脉、建筑物等)。
    • 气象条件(如风速、降水等)。
    • 空域限制(如禁飞区、限制区等)。

3. 任务分配

  • 定义:根据任务需求和无人机能力,分配具体任务。
  • 内容
    • 载荷规划: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载荷(如相机、传感器等)。
    • 通信规划:确保无人机在任务过程中与地面控制站保持通信。
    • 目标分配:将任务目标分配给具体的无人机或任务阶段。

4. 航迹规划

  • 定义:根据任务需求和环境信息,规划无人机的飞行路径。
  • 内容
    • 出发地点、途径地点、目的地点的位置信息
    • 飞行高度和速度
    • 需要达到的时间段
  • 特点
    • 综合应用技术:结合导航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远程感知技术。
    • 使用电子地图:显示无人机位置、飞行航迹、航迹规划信息和其他辅助信息(如图元标注)。
    • 图元标注:主要包括场地标注、警示标注、任务区域标注。

5. 航迹优化

  • 定义:根据无人机的物理限制(如最小转弯半径、最大俯仰角)对航迹进行优化处理。
  • 内容
    • 标准飞行轨迹生成功能:生成符合任务需求的飞行轨迹。
    • 常规飞行航线生成与管理功能:管理飞行航线,确保任务顺利执行。
    • 应急航线和航线转移策略:考虑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6. 航迹评价

  • 定义:对规划的航迹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任务需求和安全标准。
  • 内容
    • 安全性评估:确保飞行路径避开障碍物和禁飞区。
    • 效率评估:优化飞行路径,减少能耗和飞行时间。
    • 适应性评估:确保航迹能够适应实时环境变化。

(五)航线规划

航线规划是任务规划的核心环节,分为飞行前预规划和飞行过程中重规划。

1. 飞行前预规划

  • 定义:在飞行任务开始前,根据任务需求和已知环境信息,规划初始飞行路径。
  • 内容
    • 出发地点、途径地点、目的地点的位置信息
    • 飞行高度和速度
    • 需要达到的时间段

2. 飞行过程中重规划

  • 定义:在飞行过程中,根据实时环境变化(如地形、气象变化、未知威胁区域等),动态调整飞行路径。
  • 内容
    • 应急航线:在突发情况下(如通信中断、气象恶化)切换到安全航线。
    • 航线转移策略:根据实时数据调整飞行路径,避开障碍物和禁飞区。